2016年4月14日,斯台普斯中心人声鼎沸。

在场的观众,将和全世界一起,见证一个伟大的时刻。

效力湖人二十载,五座NBA冠军奖杯获得者,科比·布莱恩特,将迎来最后一场比赛。

那场比赛,没拿到季后赛名额的湖人,15分逆转爵士。

科比50投22中狂砍60分,为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。

终场哨响,我看了看数据,有些恍惚。

也许他不是打不动了,他只是希望在人生的下半场,干点别的事。

果然,退役之后,他的精力依旧充沛。

他参与制作的动画短片,《亲爱的篮球》,拿下了奥斯卡奖。

他还参与了一档篮球分析节目,《The Detail》。

他的新书,《THE MAMBA:HOW I PLAY 》,也已经问世。

他积极参与新球员的培养,和篮球运动的培养。

并且,又和科嫂为家里增添了新人。

那时候我以为,他还有无数中可能。

成为一名作家,一名电影导演,一位政界领袖,甚至......重返赛场。

科比退役后说过,如果二十年后,篮球依旧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成就,那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。

那时候,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。

在莫雷事件后,我很少在写NBA。

一方面,是处于立场,另一方面,是因为上班后,精力消散了很多。

下班后的生活总是枯燥,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,则更让人烦躁。

直到今天早上,我看到科比逝世的消息。

肺炎已经让人无力,噩耗尤其让人不忍。

我想我必须写点什么。

无数的伤病都没有打倒科比,他一如既往的爱着自己所爱的东西。

我也应该学会坚持。

黑曼巴激励了无数人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

篮球的世界充满竞争,不止在场上,也在场下。

数以万计的球迷,在网络上维护着自己的偶像,纷争早就让我厌烦。

只有两次,我看到了篮球精神中超越国界和争论的东西。

一次是科比退役,一次是科比离世。

詹姆斯为他的离开痛哭流涕,无数被他激励过的球员,都表达了悲痛。

这世上总有些东西,能让不同肤色的人,感同身受。

科比在走之前接受采访,谈到过死亡。

他说他面对死亡时的心态,是坦然。

“有了死亡才有生命,有了黑暗才有光明。”

这和他的一贯风格相符,向死而生。

从小飞侠到黑曼巴,他一直在贯彻这样的理念。

科比退役时,我写过一篇文章,这样评价过他:

现在的联盟,球员越来越职业化。

开口说话滴水不漏,面对采访彬彬有礼,负面新闻越来越少。

另一方面,在球场上拼命的人也越来越少,大家都想着如何拿到更高的工资,如何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
那个时候的遗风,都随着科比的退役,被埋在了记忆中。

现在我们能看到的,只有球星与家人们灿烂的笑容,老大和气的拥抱,教练无尽的信心。

再没有单场81分的神迹,没有飞身救球的身影。

科比是最后一位孤胆英雄,但他身上也背负了海量的非议,毕竟,叛逆者在现在的时代早就没了市场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科比是最后一位把篮球当生命的全职球员了。

他在球场上所展现的蓬勃生命力,是如今把篮球越来越职业化的球员们,无法做到的。

“凌晨四点的洛杉矶”,恐怕没有几个球员见过了。

把时间往回推24年,美国新泽西州,时任NBA总裁的大卫·斯特恩,主持1996年选秀大会。

在阿伦·艾弗森、雷·阿伦等天才被选走后,一位面相青涩,目光坚毅的高中生,屏息凝神。

终于,在十三顺位,大卫·斯特恩念出了那个名字。

他一定没想到,他将和这个偏执的高中生一起,为NBA,开启一个新时代。

祝愿所有爱篮球的人,再也不悲伤。